中国精细化管理网

新浪微博
一个不打卡,不签字,不给回扣的公司怎么还没死? 日期:2014-08-13          来源:汪中求博客
  导读:德胜用人非常混搭,不管当过大学老师还是干过餐厅服务员,只要品德过关,能度过三个月倒垃圾、擦玻璃、洗马桶的考察,就能入职。“德胜公司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优秀的木工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监聂圣哲如是说。
 
  “你不妨写写,德胜怎么还没死啊。”
 
  带着嘻嘻哈哈的随意,聂先生走进位于“波特兰小街”的咖啡屋,我们之间的对话就这么开始了。他并非真有兴趣指导记者的写作,只是以此调侃方式体现其作为企业主的自鸣得意,还有对世俗眼光的嘲弄。
 
  为了配合拍摄,他难得地穿上了一件有领有袖的衬衫,但是,当他坐在那张铺着红白格子台布的、美式咖啡馆很常见的小桌,端起古董一般的白色搪瓷茶缸,进入镜头的形象还是显得不伦不类,尤其无法让人确信他就是这家外资企业的老板,而小屋角落里的普通桌椅与书架,就构成了他的办公区域——去官僚化的努力几乎到了夸张的程度。在这里,员工通常称呼他老聂、聂老师、圣哲先生,除非对外场合,聂老板、聂总一类的称谓是禁止使用的。
 
  这间不足20平米的咖啡屋承担着多重功能:老板办公、员工休憩、对外接待。“波特兰小街”原本是美式木制别墅展示区,现在的访客几乎没人为了看房而来,他们或是企业主和高管,或是党政官员,或是学者。这些人要探究这家“还没死”的公司的管理学奥秘,不过从他们的神情不难发现,许多人就如同在观摩一桩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
 
  “这么一家公司还没死,真是奇怪。”配合摄影师的间隙,老板继续拿自家企业的生死开着玩笑。
 
  是异想天开,还是理应如此?
 
  1997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片荒野之上,聂圣哲开始创办美国德胜洋楼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在外人看来,这更像一个异想天开的家伙在瞎胡闹——作为把美式木结构洋楼引进中国的先行者,聂圣哲确立的原则是不做任何广告宣传,也不允许拉关系、搞猫腻,不随波逐流,而且公司提供的服务全部明码标价,绝无弹性空间,就是要把精力全都放在流程、品质上,凭手艺吃饭。凡此种种,显然都在与中国市场通行的做法作对,就等着旁人看笑话好了。
 
  聂圣哲并非“外宾”,他参与过90年代初的下海潮,而且是在疯狂的海南岛,彼时彼地,他见识了市场经济蒙昧状态下的野蛮、混乱和荒诞。他也有过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经历,虔诚地研究最发达市场经济的机理,以及支撑它的价值体系。他的头脑不断受到冲击,渐渐意识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基因有太多不适应现代商业文明的成分,必须经历一个磨砺、改造的过程。回到国内,既然办企业,他肯定要遵循那些理应如此的准则,没什么好犹豫的。
 
  赵雷与聂圣哲是老相识,他也曾在海南的经商大潮中扑腾,百般滋味都品尝过,这个陕西汉子在德胜创业之初就收到了邀约。对于聂圣哲的乌托邦,赵雷怀有极大忧虑,但又深深地认同和向往,他实在厌倦了中国式商业乌烟瘴气的一面。最终,诱惑击退了畏惧,这位电脑工程师加入德胜,并大量参与了员工守则的早期制定。
 
  也许与当时在国内并无竞争者有关,愿者上钩的好事来了,德胜很快拿到了第一笔足够大的订单,并且依靠慢慢建立的口碑,过着衣食无忧的小日子。在聂圣哲看来,德胜能一直秉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商业伦理,与产品的高品质有关,也与它的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有关,做“带头大哥”,可以省去非常多的烦恼。
 
  八百人,八百段文明史
 
  几年之后,德胜因特立独行而名声在外,但仍有相当多的人怀疑这个乌托邦故事的真实性。
 
  朱天鹏做过不止一家工厂的厂长,但都不太长久,经哥哥介绍,他开始了在德胜的试用阶段。那几个月里,他不确定自己会委身于此,倒是很想“当一回余则成(热播电视剧《潜伏》里的特工),看看这家公司到底什么名堂。最终,他消除疑惑,甘愿完成人生的重要转型。
 
  一个叫代波的青年,在深圳工作多年,他所涉及的业务是为一些快餐连锁店生产玩具,公司经常会遇到对方的故意刁难,以此索取个人好处。“那可是顶级的国际品牌,在中国还是会出现这些。”身为机械工程师的代波无须参与贿赂,但是就本性而言,他厌恶那些不光彩的勾当。他很清楚,这种东西在现实社会几乎无处不在。听说德胜的特立独行之后,代波保持着持续的关注,既有所怀疑,又希望这样的奇迹真的存在。就如同远程关注一间实验室的操作,他搞到了聂圣哲的电话号码,时常进行沟通,再后来,他亲自跑到苏州考察,“进入公司的环境,直觉告诉我,这是真的。”
 
  代波辞去深圳的工作,骑着单车来到苏州,他先在另一家企业落脚,为的是“近观德胜”。这是一种要把未来寄放于此时才会有的审慎。很快,他决定申请加入乌托邦企业,操持一份符合他本性的职业。
 
  程桂林来自黄山,穿着浅色条纹T恤的他身上有一股干练之气,像是受过军旅打磨,事实上,他很早就成了孤儿,初中没读完就跟着姐夫进了施工队,干的是泥瓦匠的活儿。幼年的遭遇让他颇有自卑感,少言寡语,默默承受。到了建筑工地上,程桂林见惯了工头的驱使、同伴的纷争和外人的鄙夷,那是粗口、泥尘、汗臭相搅拌的生活,假如不曾跳脱出来回望,他也不觉得那样的日子有多不堪,都已经麻木了。
 
  同样因为姐夫介绍(公司进新人基本都靠熟人推荐),他得以来到德胜。有过巨大自卑的人,对于他人的眼神格外敏感。程桂林说,刚到德胜时,他仍做泥瓦匠,从同事的眼神里看到的是平等和尊重,和在外面工地、社会上的眼神太不一样了,这里没有职业的尊卑。老板也会和他打招呼,以那么平和的语气,而且还叫得出自己的名字。
 
  “以前在杭州盖楼,边上就是大学校园,我就想到自己的人生。我其实属于不想混日子的,所以说(到了德胜)如鱼得水,我作为一个工人很有尊严,很有修养,都很好,(公司)各方面都是使人更好的。”程桂林一直不是个懒散的人,不过在德胜的工地里,他的认真与勤劳是主动的、是带有愉悦的,“人最需要满足的就是内心嘛,你的人生被人认同,你会有反馈。”现在,程桂林不再是泥瓦匠,他成了国内采购部的负责人。
 
  黄博亮来的时候,没有程桂林那种向往。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他家境稍好,二十出头的年纪,喜欢由着性子来,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便觉得烦躁,因此,差不多半年就要换一份工作,绕来绕去都是在宾馆做事。2003年,已是德胜员工的父亲把他介绍进来。黄博亮的学历低,也没什么手艺,公司并不挑剔这些,让他从水电工学起,这份大度让他略感意外。
 
  无论父亲还是公司里的其他黄山旧友,都不觉得他能干长久,何况宾馆服务员的劳动强度和建筑行业完全没法比。
 
  开始到管家中心培训的时候,黄博亮打扫卫生,搞绿化,就发现氛围不一样。“不是每个同事都认识我,却都会亲切地打招呼,‘早上好’,就被这种环境吸引了。没人小瞧我,不管是生活的还是工作上的(困难),都会尽力帮助,这种环境,觉得(是)应该要留下来的感觉。”浮躁之气奇迹般地消散了,他居然12年没换工作,现在他可以带徒弟了,还与公司一位同事结婚,生子,过上了超稳定的生活。
 
  只做“快乐的小鱼”
 
  聂圣哲是个绝顶聪明的妙人,专长横跨了文、理、工,他很少一本正经坐在办公桌前,桌上也没有待批阅的文件,他把大量时间用于写文章、写剧本、玩摄影、当导演以及与朋友胡侃,他也很乐于向客人强调自己的不务正业。
 
  老板之所以能如此优哉游哉,在于他为企业注入了“不思进取”的基因。
 
  德胜只有一个销售人员,而且,他的工作无非是接待客户,签署固定格式的合约,还有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说“抱歉”——要婉拒许多无力承接的业务。本世纪最初几年,德胜有过企业规模快速膨胀的阶段,聂圣哲发现,业务跑得太快了,服务的品质与企业文化的建设都跟不上了,一些工程甚至被迫返工,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德胜开始控制规模,致力于做一家小而美的企业。
 
  最多的时候,德胜的员工总数超过了1000人,经过几年的双向淘汰,如今的总人数只有八百多。
 
  《中欧商业评论》的记者曾与聂圣哲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为什么不迅速扩张、做大,然后上市呢?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聂圣哲:“谁说一定要上市?我们只要做强,做精,不想做大……我要做瑞士名表那样的企业。”
 
  问:“即使不想做大,也要尽可能多地盈利。”
 
  聂圣哲:“公司没必要赚太多。活得快乐最重要。即使在美国,上市公司也只是特例,更普遍的企业形态是中小企业,固守本分,自得其乐。海洋生态圈中有庞大的鲨鱼,也有很多快乐的小鱼。我就想做一条乐在其中、体魄强健的小鱼。”
 
  在这样一位创始人的影响之下,德胜员工大多抱有被主流价值观所鄙夷的那种“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知足常乐。在乌托邦里,“洗脑”也是一种常态,其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塑造,就像在打磨一群追求“平庸”的人——请甘于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安于体面的生活,不慕富贵,别相信什么“出人头地”的价值观。
 
  德胜的管理者搞清楚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出众的技艺、精良的品质,它必然具有高附加值和聂圣哲所强调的“不可替代性”。于是,他们消除了生存危机,在一个狼奔豕突的社会环境下,德胜人看上去简直带有一点“不怕死”的劲头。
 
  因为没有生存之虞,不怕丢掉单子,德胜得以更坦然地维护自己的商业伦理。已把生死之事看通透的聂圣哲,就像实验室里的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淡定哥,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样,继续营造他的乌托邦。
 
  像君子那样
 
  现任财务总监张永琴经历了德胜的初创时期,她来到公司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助快速发展的公司建立一套财务规章。张永琴参照以往经验,很快向聂圣哲提交了一个草案,结果让她有些尴尬:90%的内容都被否决了。聂圣哲诸多颠覆性的改动中,最让张永琴疑惑、也是后来最为外界所乐道的部分,就是任何人报销都无须主管人员签字,单子填多少,财务就支付多少,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一旦事后被查出不当之举,承担后果就是了。这规章的潜台词是:我们都来做君子。
 
  张永琴很快体会到:作过大学老师的德胜老板一直抱有教育情怀。“我觉得他想的不全是赚钱。从刚开始成立,他的目的就不像是利益最大化啊,赚更多的钱,他就是想看看我们民族的人能不能转变,能不能教育好,他始终认为优秀是教出来的。”
 
  有了与众不同的目的,才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守则》里有一句不留余地的表述:“公司永远不实行打卡制。”此外,“员工可以随心所欲地调休,但上班时间必须满负荷地工作。”
 
  聂圣哲明确提出,德胜应该是一家君子公司,“德胜公司的合格员工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君子。”他相信制度只对君子有效,为了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坦率、互信,被“小人”骗几次也无所谓。
 
  这个理想主义者也具有务实的一面,他知道,对于成年人的人格改造,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德胜挑选的员工必须认同“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企业价值观,并大体具备成为君子的素质。
 
  德胜公司鼓励员工建立自己的信仰,它相信信仰会有助于人的道德自律,契合于公司的君子文化。在德胜公司,经常会有员工向客人提及公司的一个训导,即放弃“视罪”思维,以“实罪”为标尺。前者是把道德、廉耻建立在他者的评价之上,未被发现的罪错似乎就不算罪错;而后者显然与某些宗教文化关系密切,强调一旦对公司、对他人造成伤害,就要有歉疚,从灵魂深处自省。
 
  真正的君子之交,理应是拒绝虚伪与客套的。聂圣哲就曾一再提醒:我们始终不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主与职工之间永远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喜欢“丑话说在前面”的公司并不多见。
 
  或许,它很脆弱
 
  聂圣哲倡导一种君子之风,但至少表面上看,他又与中国传统的君子形象多有背离。他中气十足,嗓音异常洪亮,在聊天场域里具有夺人耳目的能量,符合他在公司绝对权威的地位。很难让人相信,同样是他,叫得出所有员工的名字,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短信直接与其沟通。聂圣哲闲来无事喜欢海阔天空,口无遮拦,很像一个浮夸之辈,但他确实以复杂、细致而有效的制度,打造了一家有着独特文化、价值观和强大生命力的企业。聂圣哲自己亦不否认,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现在,这个浪漫而又严谨的人使他的乌托邦活了下来,在经营上从未遭遇困境。这么一家不按“常理”出牌的公司,还活得越来越风光,引起外面许多人的追捧,你能看到乌托邦主人的自鸣得意,也感受得出“矛盾体”隐隐的迷惑。
 
  相信人是可以被改造的。聂圣哲觉得,在单纯这一点上,他与毛泽东没有区别。
 
  在聂圣哲看来,中国人传统习性中,大约80%是不适应现代商业文明的,比如忽视程序、漠视规则、不求甚解、投机取巧、缺乏平等理念和公共意识……而且,个体道德主要建立于外在的“耻感”约束。针对这些,在创立德胜的早期,聂圣哲就确立了11字的公司价值观: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
 
  改造人的努力已经超过10年,没有迹象表明聂圣哲的尝试是失败的。按照他自己的话语表述就是:不仅年复一年成功地“剥削”千八百人,还成了众人的精神领袖,那些主要来自安徽黄山(注:聂圣哲的老家在黄山的休宁县)的农民工,到了这里几乎换了一种人生,庄稼人的气息远去,他们走在前往现代商业文明的路上,并对这样的旅程感到满足甚至荣幸。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段“洗脑”的历史。
 
  “如果把创办德胜比作一次教育实验,它已经进行到什么阶段?”
 
  面对这个问题,聂圣哲不假思索地回答:“实验其实已经完成了,是可以写总结报告的。
 
  聂圣哲曾在《南方周末》刊发一篇谈论苹果公司企业文化的文章,文中阐释了他的理念:“公司政治是需要专制的,只不过要求独裁者有过人的智慧和对专制的专业。一般规则是,在公司发展方向的确立与战略调整上,实行绝对的独裁;牵涉到员工福利、个人权益保护、日常运转等问题,往往是广泛的民主讨论。”他觉得乔布斯就是一个“专业的独裁者”,他自己也是。
 
  在那篇文章中,聂圣哲谈到了对苹果公司未来的担忧,毕竟他们对乔布斯过于依赖。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谈到了德胜存在类似的过度依赖,“德胜的体制,有点像君主立宪,我的出现很重要,因为我是精神领袖。但是我在想,如何做到我不出现的时候,大家能够按规则做事。如果我不在公司了,会是什么后果?”
 
  聂圣哲最为推崇的人物是美国的开国者华盛顿,因为他建立的制度体系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持久繁盛的根基。德胜的情况显然不同,员工对他们的圣哲先生有着强烈的景仰与信服,甚至形成了依赖,假如离开了聂圣哲,公司能否依靠制度保证它的良性发展?无论是聂本人还是赵雷这样的资深员工,都表示不够乐观。
 
  若是员工们既服从聂圣哲的“独裁”管理,又能畅所欲言地提出建议、忠告或怨言,那当然是值得欣慰的,可惜聂圣哲很难听到这样的声音。对于绝大多数员工而言,还无法真正地把自己与老板视为完全平等的个体。
 
  另一件让聂圣哲无奈的事,就是德胜的小环境随时会面临社会大环境的威胁与破坏。“我只能管这么一小块儿,管管公司内部,而且公司与社会是割不断的。”聂圣哲很清楚,一旦回到社会,多数员工的修养、道德准则会大打折扣,有的几乎就是推倒重来。一些员工也对坦言,在离开公司的情境后,他们的心理、行为会发生微妙的变形,很多时候,这种变形仅仅是为了让自己不显得很另类。不过没关系,一定也有很多东西存留在生命中。
 
  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气象不凡,蔚为大观,德胜洋楼公司足够独特,却绝非一座孤岛。很显然,践行“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如同林木之成长,要把它交付悠长岁月。这个乌托邦的故事,不会就此完结。
 
  ——此文转自《南方人物周刊》,作者:伯虎
北京博士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886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0号豪柏大厦C1座6层    邮编:100044
电话:010-68487630 / 13910873125    传真:010-68712811
友情链接:博士德知识传播机构    中国执行力培训网    中国精细化管理网    欧博制造业咨询    北京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