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德国魅力之行——汪中求
日期:2014-03-14 来源:网络
我们谈论了300多天的2013无奈成为了历史。
这两天收到太多“一生一世(1314)”的张彩声,然而时光的飞逝只能使人增加紧迫感,“岁月催人老”啊。
去年富士康不再招收蓝领工人,去年美国人用3D打印机打出了能射50发子弹的手枪,去年“互联网思维”成为热词。这些对于制造大国的中国,未必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长期粗放、山寨、泡沫下去,我们的“中国梦”不会美满。
就我所知,这个世界细节做得最好或者说精细化管理最具示范性的国家是德国、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四国之中当然首推德国。
德国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甚至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人所不解。但无论中国人多么善于权变、多么善于山寨,我们终究得承认德国产品几乎成为“优质产品”、“免检产品”的代名词。
我去过德国,交了一些德国朋友(包括学者和企业家),也曾在慕尼黑理工大学发表演讲,但德国的魅力我始终觉得未能真正感知。于是,2014年决定花12天时间,再访德国。
如果有时间或者提前计划,欢迎志趣相投者与我同行。我们一起探讨1945年战败后比南京和重庆更破烂的德国如何在30年内崛起,一起思考首都都被一分为二的德国怎样迅速融合成为欧洲的大股东,一起探究8000万人口的德国怎么出了那么多大哲学家和科学家,一起领略奔驰和宝马的生产线为何被我称为欣赏“工业交响乐”,一起琢磨万宝龙怎么把钢笔做成奢侈品一支卖几万甚至几十万,一起参访540岁的慕尼黑大学为什么一家竟有34位荣获诺贝尔奖。
记得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人研制出了新啤酒,送给德国人鉴赏,德国人回话说:“啤酒很好,很像马尿”。那么,真正牛逼的德国人做的啤酒像什么?我们一起去畅饮几次。不过,我那去过一次德国的太太也抱怨过德国,说“德国一公斤份量的猪肘子真难吃,现在看到猪肘子就想吐”,我们去德国记得带瓶“老干妈”。
元旦刚过就约4月26-5月7日的活动是不是太早了?那可不是,德国人的计划性特强,他们巴不得我们这个月把人数确定下来,把机票买好,这样安排更精确,成本也最低。而我还不想组团太大,人数太多交流就大折扣。还是早点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