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细化管理网

新浪微博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读后感 日期:2013-08-21          来源:网络
  (此博文为日本名城大学经济学博士、日本MPM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东文志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城立先生为《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一书撰写的书评。)
 
  早就答应汪老师为《中国需要工业精神》写一篇读后感,却迟迟没有动笔,深感歉意。从汪老师之前的著作来看,无论是《细节决定成败》,还是《契约精神》,包括《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他似乎总能找到中国人最缺的东西,并及时起来振臂疾呼。以至于为了跟上汪老师的节奏,本就有些孤陋的我,不得不多花一些时间去涉猎、积累相关的知识,之后才敢动笔。于是,这才有了这篇读后感。
 
  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其间的社会经济长期处于重农轻商的状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开始提升,并逐渐从国内商业发展到国际贸易。按理,商业交易中的商品,原本可以促进原始工业的发展,却由于清朝康熙帝的一句“奇技淫巧”,给工业发展戴上了长达数百年的枷锁。这也使中国人的工业化思维大大落后于西方,这种情况甚至持续到了20世纪末。近年来,随着国际化发展的推进,现代化的工业思维开始在中国大地被广为传播,但由于历史原因,使我们对工业精神的理解和消化,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汪老师这本书的出现刚好为我们重新整理对工业精神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现代工业化进程起源于西方国家,相应的关于工业化的理论也最早诞生于西方。如我们都熟知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现代分工制等概念都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那时的社会处于物质非常缺乏的时代,各种商品几乎都是供不应求。基于此,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加快生产速度,如何大量生产产品就成为当时所有公司最为迫切的课题。于是,“科学管理法”通过研究人的动作,排除一切浪费,找到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来提高效率;分工制则通过无限分解生产步骤,让每个人都特化于某一非常简单、具体的工序中,大大提高了熟练度和作业速度。这种适合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工业化特点,使得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美国工业盛极一时。
 
  诞生于美国的现代化工业批量生产思维,对于中国工业来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然而,随着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饱和,使得个性化商品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的单一款式大批量的市场特点出现了改观。市场所发出的信号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指南针,如果不随着这个指南针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则企业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掉。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如何用最小代价生产出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便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于是,适应这种新式制造业特点,并在全世界市场取得惊人成绩的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生产方式,便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争相效仿的对象。
 
  丰田公司既注重分工,也注重合作。日本著名制造业专家藤本隆宏教授把工业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模块式生产,即只需把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不需任何特殊技能,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一种是磨合式生产,即操作者必须经过训练,具备某种特殊技能,并经过与同伴的合作(这种合作容易出错,因此需要磨合)才能完成。对于模块式生产,完全可以采用分工,以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于磨合式生产,则不能简单依靠分工来完成,必须在技能培育和团体合作方面下功夫。事实上,日本制造业的强大,主要是通过磨合式生产获得的。曾听一位丰田内部的人说过,在其生产现场,一名新人(通常为中专毕业生)要想成为班长需要13年时间。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丰田内部人员的素质之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高的素质,才能很好地完成磨合式生产。反观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现场1、2年,甚至几个月就被提拔为班长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制造经验上的积累不足,再加上人才的高流失率,造成了我们只能从事模块式生产的现状。
 
  应该说,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生产的模块化趋势已经显现,但是,没有磨合式生产的实力,企业是很难在生产领域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的,其结果,只会陷入低成本价格战的泥沼之中。
 
  关于分工,还想从人性化的角度补充一点。就像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那位被机器化的员工变疯一样,一个人每天总是重复做同一个工作,必然会导致审美疲劳,甚至会产生焦躁等情绪。因此,丰田公司某个制造发动机的工厂里规定,上午从事A工序工作的人,下午必须从事B工序的工作,以保持员工的新鲜感。因此,在考虑工业效率的同时,也要兼顾人性化的问题。
 
  上面是就原则来讲,具体到实际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我国工业企业发展不均,既有可以与世界级大企业针锋相对的优秀企业,也有还处于原始管理状态的企业。因此,不能得出某种一概而论的结论。但至少,应该掌握几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包括其实施背景和条件,以及原因等,这样才能在具体应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关于契约精神,还想谈两句。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信,所谓“人无信不立况来定。从公司角度讲,首先自己要做到信,然后才能让员工也做到信。从精神上来说,这个原则当然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但如果光凭口头强调,也是万万不够的。曾经有企业家在谈到管理时,对于应该用情管理,还是用制度管理表示很犹豫。我给他的建议是,对事必须用制度,对人则要用情。事出来了,按照规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绝不能有丝毫犹豫。处理完了,对人该怎么用情就怎么用情,哪怕是按照规定这个人应该被开除,而你很同情他,也要先开除,然后再表示同情。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是孙膑练兵斩皇妃,都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即要想建立起一个好的组织,必须把遵守规矩作为首要条件,这个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这里的规矩,也就是本书中所提到的契约精神。
北京博士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886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0号豪柏大厦C1座6层    邮编:100044
电话:010-68487630 / 13910873125    传真:010-68712811
友情链接:博士德知识传播机构    中国执行力培训网    中国精细化管理网    欧博制造业咨询    北京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