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所知,现存最早的教材应该是《尚书》,但古代学校的课程不是读死书,与《尚书》并列的还有五门课,礼仪、音乐、驾车(也可以引申为“技工”)、射箭(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军事)和数学(低年级是算术),这就是孔子时代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也就是六门课程。而六门课程中,礼仪是最重要的首门课。
古代有“五礼”之说,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礼仪有五大类:吉、凶、军、宾、嘉。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军事和田猎,宾礼用于朝见和诸侯之间的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典等。沿用至今的鞠躬礼和拱手礼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人发明的,都有两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拜年礼更是中国特色。
古人喝茶都是有礼仪的,今日常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水”实际指的茶水,还是包含礼仪的。南方人到现在还流传“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是因为流传已久的男女订婚以茶为礼,所谓“不吃两家茶”就是一女不可能许配两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茶定”或“受茶”,都因礼仪而来。有些地方结婚整个礼仪过程总称“三茶六礼”。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就茶礼而言,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我们是人家的老师,他们都认;如今,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我们不服。
好在,“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于是那年春节,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36条建议》,至今点击量达到76000人次,被转载77次。可见,今日中国,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亲和力,纷纷重拾商务礼仪让自己优雅起来。杨路女士的《高端商务礼仪——56个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介绍商务礼仪的书中比较有份量的,每一条不仅准确而且有经验的传递,文图结合很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按本书的礼仪要求也做得不好,“干净衬衫男”我还算得上,但西服颜色的讲究和领带、皮带类的配合常常没注意;而且,我还是杨路批评的“一双皮鞋走天下”的那类。但这更让我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当然豆腐块的序不会有稿费,就请作者给我30本书,让我赠送给我的那些混迹在商界的男女朋友吧。
2013年4月24日于北京豪柏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