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新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日期:2020-12-24 来源:未知
高考对现在的国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儿,上大学对现在的学生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20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2021年将达到909万人,很多学生在为找到一份儿好的工作发愁,甚至为就业犯愁了。
但是回到43年前,1977年的冬季12月初,新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
1966年文革爆发后,高考也被停掉了,接着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搞就是10年,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到巨大的损失,中国人才培养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到1977年,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占世界的2%,十年间,几千万的学生被发去了农村修地球、工厂抡大锤,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更别提受正规的高等教育。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需要大的改变,人们对读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越发强烈。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必须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7月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务,邓小平正式复出了,分管教育和科学。
紧接着,邓小平在8月4号到8号,在北京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座谈会,有三十多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教授参加。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时任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先生,向邓小平建议,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的高考可以推迟举行,这一建议得到参会代表的赞同。
邓小平先生一锤定音,拍板决定立即恢复高考,责成教育部拿出具体方案。全场热烈鼓掌,很多学者激动得热泪盈眶。
现在看来理所应当,甚至是很容易的事儿,在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却要冲破许多条条框框,甚至冒很大的风险。
此前,在文革中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方针是:“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一条“领导批准”就把无数优秀的青年学生挡在大学门外。
1977年8月13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中争论巨大,会议竟然开了44天。最后,邓小平提出了报考的二条标准:一是本人表现好,二是择优录取;不再根据政治表现和家庭成份限制考生资格。这个过程在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真实的描写。
邓小平亲自修改的高考报名政审条件,使得所有人获得了平等的权利。
1977年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均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和招生条件的消息,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了。
神州大地一下子沸腾了,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青、复员军人、应届毕业生,到处在寻找复习资料、老课本,学习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
1977年12月初,新中国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共有570万人走进了考场,最后录取了27万多人,录取比例为29:1。
1978年夏季,又有61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录取了40.2万人,接连二次的高考,共有1180万人走进考场。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成了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著名导演张艺谋、顾长卫、陈凯歌;著名学者易中天、著名作家刘震云;著名企业家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都是那时的学生。
如今,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儿,大学入学比例达到了2:1,比起77级、78级、79级、80级、81级、82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
作者:
朱新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华阅分社 总编;中国科学管理学会企业管理专委会 副秘书长。电话、微信:13910873125